图片
在每一个家庭中,最疼爱孩子的是祖父母,最喜欢逗孩子玩的人也是祖父母。
最近,看到这么一个帖子,姥姥去世之后,女儿女婿怕姥爷孤单,就每周末都带孩子过去住两天。
有一次,姥爷早就做好孩子爱吃的饭菜,等孩子来时,说了一句玩笑话,“又来我家蹭饭啦”。
图片
结果,孩子却大声说,“你死后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,吃一顿饭又怎么了”?
听到这话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姥爷更是气得血压飙升,差点站不稳。
父母赶紧出来打圆场,说孩子小不懂事,但姥爷却又生气又难过,还大病了一场。
本来女儿女婿是出自好心,但却最终落了这么个不愉快的结果,孩子还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。
这其实是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,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,孩子一上网就容易学到一些三观不正的话。
因此,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以下这“三节课”。
图片
第一课:尊重他人的教养
当出门时,大家最害怕遇到的就是熊孩子,因为完全讲不通道理。而那些懂礼貌的可爱孩子,则会成为大人们的团宠。
图片
其实,“熊孩子”和“乖孩子”之间本质的区别,就是会不会尊重他人。
同样是在高铁上,有礼貌的孩子不会大吵大闹,但熊孩子好像要把车顶掀了,一点也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。
一旦其他人制止,家长不仅不会管好自己的孩子,还会怼其他乘客。
也就是说,每个熊孩子背后,其实都会有个熊家长。
面对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,熊家长反而会夸孩子嗓门大、力气大、干得好。
然而,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如何尊重他人,最终会反噬到亲人身上。
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新闻,在某商场内,由于母亲不给孩子买东西,遭到孩子的拉扯和打骂。
有当事人说道,孩子看母亲的眼神就像看仇人一样。
图片
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尊重,又怎么会尊重别人呢?
因此,家长教给孩子的第一课就是尊重他人。
图片
第二课:将心比心的同理心
孩子尊重他人的教养,一定是建立在同理心基础上的。
因为能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,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;因为懂得劳动的辛苦,才会尊重环卫工人、服务员的劳动成果。
在心理学中,“同理心”指的是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所经历的事情,并且能够给予同情。
同理心包括识别和理解他人的行为与情感,并且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,如尊重与同情。
一个拥有同理心的孩子,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,爱自己的父母。
相反,如果孩子连同理心都没有,那就别指望孩子对父母亲人有什么孝心。
图片
培养孩子的同理心,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。
比如,当你一身疲惫回到家想要休息一会时,孩子却想要你陪他玩。
这时候,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观察父母的表情和状态,并且用“如果是你,会不会想要休息一会呢”等转换视角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。
图片
第三课:知恩图报的感恩心
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,许多父母都对孩子非常宠爱,尽可能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。
比如,饭桌上最好吃的一定是留给孩子的,孩子的衣服也是全家最贵的。
这样一来,孩子很容易会将父母亲人的这种宠爱当成理所应当,变成一个自我中心的人。
孩子没有感恩心,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有付出意识。
这类孩子不仅不会记得父母亲人的好,还不利于孩子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。
图片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感恩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,而是一种通过后天教育所形成的心理习惯,需要一件件小事的积累。
培养孩子的感恩心,一方面,父母不要进行牺牲式的教育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,而是适当地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;
另一方面,当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,让孩子表达感谢。久而久之,孩子也会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份爱和善意是理所应当的。
总而言之,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尊重、感恩和同理心。
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出一个三观正的孩子。
-The End -作者-猫头鹰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